您当前位置:
案例赏析

急性胆囊炎

发布日期:2020-11-16    发布人:hwh        点击率:

急性胆囊炎治验

患者:刘某某,女,73岁,2018年11月20日上午初诊。

主诉:右上腹疼痛三天,加剧一天。

病史:患者三天前缘饮食不节遂作右上腹疼痛,昨晚始疼痛加剧而求诊,症见患者痛苦病容,右上腹剧痛拒按,牵引肩背,未见明显寒热,纳呆欲呕,大便干结二日未行,小便短赤,舌暗红苔薄黄浊,脉略弦近数。

诊断:胁痛(急性胆囊炎)

辨证:肝胆湿热,腑气不通。

治法:疏肝利胆,通腑止痛。

拟大柴胡汤加减

处方:柴胡12g   黄芩12g   半夏10g    龙胆草15g  

         枳壳8g     郁金10g   川楝子10g  延胡索10g  

        生大黄(后入)10g   茵陈15g    栀子10g  甘草6g

煎法:头煎以冷水浸泡30分钟后,武火隔水炖30分钟;二煎以温水再炖药30分钟,将两次药汁混均,分两次服用。

服法:每次于饭后1-2小时服用。

医嘱:上药先服一剂,即日行血常规、生化全套及腹部彩超检查。

21日复诊:察血常规检查报告示:白细胞18.01×10⁹/L, 中性细胞绝对值15.76×10⁹/L,中性细胞百分比87.5%;血生化各项指标基本正常;腹部彩超示:脂肪肝,肝囊肿,胆囊壁稍毛糙。

诉药进一剂,腑气通而大便畅,右上腹疼痛显减,舌暗红苔薄黄,脉略弦近数。

药已中病,守上方去大黄加连翘15g。

28日三诊:上药连进七剂,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,食欲有增,二便自调,舌暗红苔薄黄,脉略弦。血常规复查示:白细胞8.84×10⁹/L,中性细胞绝对值6.39×10⁹/L,中性细胞百分比72.2%。病已向愈,守上方进退调理善后。

处方:柴胡8g   芍药15g   枳壳6g   龙胆草10g  

         黄芩10g   生地15g   当归10g   栀子8g  

         川楝子10g   连翘15g 茵陈15g   炒麦芽15g  

         甘草6g

依上法煎服,再服五剂而愈。

医嘱:注意饮食有节,清淡为宜,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或油腻厚味之品,保持心情舒畅,劳逸有度。

按语:急性胆囊炎属中医“胁痛”、“胆胀”等病范畴,本病多由外感湿热毒邪、内蕴肝胆、疏泄失常、腑气不通而生或由劳倦内伤、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而诱发。其病位在胆腑,与肝失疏泄、脾失健运、胃失和降密切相关。胆为“中清”、“奇恒”之腑。以通为用。今患者腑气不通,胁痛拒按,一派邪实之象,虽年事已高,依证施用大柴胡汤加减,以疏肝利胆,通腑泄热,腑气通则痛势减,此乃“有是病用是药”也。药进一剂,中病则止,二诊去大黄加连翘,即增清热解毒之力,又防通泄太过伤正之虑。调理善后,依原方减疏泄清利攻伐之品可清余邪,加生地、当归以养阴和血护肝,炒麦芽健脾顾胃,“标本兼顾”始得良效。

本患者从血象分析,感染较重而无寒热之症,可能是高年体弱、机体反应低下所致,诊疗过程,未配合使用抗生素等西药,可见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亦具一定优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本案为省名中医林应华主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薛忠整理)